这是一个关于家庭暴力、代际创伤与青少年心理危机的真实案例。果壳心理通过系统视角,帮助这位母亲在破碎中重建希望:从接住孩子的每一声尖叫,到屏蔽外界的噪音干扰;从平衡保护与放手的边界,到唤醒整个家庭的生命力。这可能不是一个关于 “完美治愈” 的故事,但这是我们用专业力量帮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庭逐步重建支撑点的真实见证。
01.
已经记不清为了孩子的事哭了多少次,“如果眼泪能灌溉希望,我愿意用余生为女儿种一片森林。” 这是我在去年年底在手机备忘录写下的一行字。我的两个女儿出生在一个风雨飘摇的家庭。18年年底我的父亲去世后,丈夫在外面借债,债务和争吵成了家常便饭;2021 年一个夜晚,他当着孩子的面打断了我的脚趾,也彻底撕碎了我对 “家” 的最后一丝留恋;此后,丈夫消失在我们的生活里,留下我独自支撑两个女儿和 74 岁的母亲。但分离并未换来平静,前夫拒绝支付生活费,我的母亲因焦虑忍不住抱怨,甚至把对我前夫的怨恨传递给孩子。大女儿考上大学的喜讯,在这个支离破碎的家庭里显得格外刺眼。钢琴十级、奖学金……姐姐越优秀,小女儿的自卑就越深,同学嘲笑她 “死胖子”,小女儿开始变得敏感、自卑,后来连门都不愿出。而我,那个时候自顾不暇,身体也出了一些问题,对小女儿的种种反常只觉得愤怒又疲惫。
展开剩余73%02.
2023 年底的两件事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孩子爸爸阻止小女儿学习美术,并以此威胁孩子从此不再负担孩子任何费用,在我不在家的情况下对小女儿动手,事后小女儿把自己锁在厕所三小时痛哭;小女儿在学校和同学疯耍的时候发生矛盾,孩子反击,被班主任老师看见,老师处罚了她一个人。老师把小女儿一个人留在教室,只到晚上7点我去学校接孩子,回家后小女儿一直在哭,并说不去学校了;到了元旦那天,女儿突然爆发:摔碎所有相框、拒绝和所有人沟通、咬伤我的手臂、只要有人进入她的房间,就大骂“滚,都别管我!”我意识到事情不对劲带她去医院,医生诊断为“行为和情绪障碍”。从这次开始我就一直带小女儿做心理咨询配合药物治疗,她本来就不愿出门,所以对于每次去咨询十分抗拒,有时我强拖着她进咨询室,却被她用指甲抓得满手背的血痕。我白天上班,晚上回家尽量陪伴小女儿,自己还在抽空学习一些关于家庭教育,孩子沟通的课程,但在运用上总不得法,孩子已休学多日,我的心情一天比一天焦急。我的这份努力在外人看来只是可笑,前夫指控我 "故意把孩子喂成精神病报复他",母亲抱怨 "孩子拖累家庭"。我觉得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家庭的问题,孩子现在出了状况,一定不是孩子一个人出现了状况,是我们这个家庭出现了状况。重担在我身上,我得让孩子重新对这个家,对我充满信心,孩子才十岁,没法自救,我得带着孩子往前走。最终还是决定求助于专业力量。多方对比后,我选择了果壳心理的青少年家庭咨询服务,现在回想起来我依然感谢自己的选择。
03.
回顾指导过程,钱老师的专业引导让我逐渐意识到:那些曾被忽略的细节,正在悄然塑造孩子的命运。一次女儿与朋友外出时,对方妈妈突然对我说:“亲爱的,你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我下意识反驳,“我没有给她压力啊。” 对方却说:“你不需要做什么,你站在这里就充满压力,你就是压力本身。”我当时只觉得莫名,但是在钱老师指导下,我不断地吸收正确教育理念,不断觉察自己,逐渐明白了那位妈妈为什么会这么说。从事财务工作的二十年,我练就了“零容错”的本能:小数点错位意味着灾难,借贷不平等于失控。当有了大女儿这个优秀范本,我不自觉就用高标准去要求小女儿,钱老师提醒我,龙生九子,怎么可能每一个孩子都一样呢?父母离异、家暴阴影等原生家庭未处理的创伤经历,造就了女儿如兰花般敏感脆弱的性格。钱老师安抚我,至少她还在对外攻击,那些不哭不闹的孩子,往往把刀尖转向了自己。我猛然想起最黑暗的那段日子:女儿整日躺在床上刷手机,完全不出门黑白颠倒,一天就吃一顿饭。其他人都觉得她变 "好" 了,但是站在一个妈妈的角度,我看着孩子的生命力在一点一点流失,只感到无尽的恐惧。
04.
那到底怎么陪伴这种“兰花型”孩子走出情绪泥沼呢?钱老师给了我许多精细化的建议,我自己也总结了一些心得,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接住情绪先于解决问题兰花型儿童的高敏感特质既可能放大痛苦体验,也能转化为独特的感知优势。压力与逆境对他们的健康发展而言是莫大的负担,所以最好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个抱持性环境,让孩子建立 "无论何时都能从妈妈那里获得无条件支持" 的确信感。老师线上指导截图
屏蔽无关声音女儿生病这段时间,前夫断言"就是惯坏了",亲戚建议"狠狠立规矩",我的妈妈一直催着孩子去上学,网上育儿博主们更是各执一词,外界各种声音让我陷入混乱,也在绞杀我的判断力。钱老师教我怎么去屏蔽这些声音,并且拆解成具体的行动和计划,这样我才能在指导过程中保持清晰的方向和明确的步骤,避免迷失方向或陷入无效的努力中。当我真的这么做了以后,小女儿的状态越来越稳定,偶尔还能和我一起出门逛商场了,本来毫无生机的孩子开始主动洗漱,收拾屋子。老师线上指导截图
在保护和放手之间取得平衡应该所有父母都有这个困惑,把孩子逼得太紧,会让他们面临极大的恐惧,提供过多保护,会使孩子缺乏基本的应对环境压力的经验。“兰花型”孩子对父母教育方式的反应更加敏感。我因为女儿交朋友的事情非常不安,因为女儿的朋友有着严重的精神类疾病,我担心对女儿有不好的影响,钱老师告诉我不要试图干涉改变孩子,做好观察、沟通、引导就可以了。
05.读到这里,应该会有人问,你的女儿好了吗?她回学校了吗?答案是没有,现在的我们依然在泥泞中跋涉:女儿还没复学,外婆偶尔还会叹气,我依然要为学费发愁。但不同的是女儿会在深夜钻进我的被窝说 “妈妈,你抱抱我”;当外婆再念叨 “快开学”,她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激烈地绝食抗议;而我有了钱老师的支持,也更加有力量,相信女儿复学也是早晚的事。老师线上指导截图真正的治愈,是让每个家庭成员都能在关系中呼吸。我想告诉和我一样无助挣扎的家长:
孩子的 “问题” 是家庭系统失衡的信号; 改变需要时间,道路可能曲折,但前途是光明的;3.寻求专业帮助不是认输,而是给爱一个重生的机会。最后愿每个破碎的家庭,都能找到重新生长的力量!
发布于:江苏省线上配资门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